01诚信双盈配资
最近,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被浏览了1540万次:
“有没有人真的很讨厌自己的妈妈?”
有篇点赞很高的帖子,看得人窒息无比。
在上海这样高温的天气里,她妈妈每隔两周都要制作一大锅肉粽。
每个都巨大无比,包满了又肥又大的肉,油乎乎的一锅。
这粽子并不是端午节限定,而是长年制作的食物,冰箱里永远都被肉粽塞得满满当当。
而这魔怔般的行为,开始于某一年的端午节。
那天她妈妈包了肉粽,不巧发帖人老公也烧了一大桌饭菜,于是肉粽就被冷落了。
第二天,她妈妈就把所有的肉粽都送给了亲戚,不再给女儿女婿吃她包的肉粽了。
从那以后,她妈妈每隔几周都要包肉粽送亲戚,嘴里还要念念叨叨:
“别人都喜欢我的肉粽,就你和你老公不吃......”
就像是要惩罚自己的女儿一般,让女儿后悔:那天没有顺了妈妈的意,多吃肉粽,以后就都没的吃了。
而这种报复性的赌气行为,竟持续了好几年,只为了不断提醒女儿、让女儿愧疚。
你会发现,有些人真的活到老了,一辈子也没活明白。
总是想要通过折磨、操控自己的孩子,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权力感。
这场持续多年的“粽子惩罚”,实则是用食物构建的情感刑具:用愧疚感维系摇摇欲坠的掌控权。
就像有句话说得一针见血:“孩子是一无所成的父母想要在世界上征服的最小单位。”
平庸了一辈子的人,终于在孩子身上尝到了权力的滋味,因此无法忍受被孩子挑战权威。
02
我们身边有太多这种类型的父母,有时候做出的事,甚至离谱到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“伪人”的程度。
比如,有家长非要孩子把冰棒的包装,剪成左边这样,而不能随意撕开。
有强迫症你折磨自己就算了,在这种无关紧要的事上反复消耗孩子算什么呢?
比如,有人在找工作面试后收到了一条短信,那个人自称是前辈,说他的发型和穿着影响了他的面试分。
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诚信双盈配资,他后续才知道,那条短信是他妈妈伪装成前辈发给他的。
就是因为看不惯他的穿着和发型,于是换了一个又一个的马甲,伪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身份。
企图能让孩子乖乖按照她的意愿改变,接受她的掌控。
有的家长更是强硬,强迫女儿剪短发,硬是把她带到理发店,拿起剪刀把她按在镜子上。
嘴里不断地威胁着:“剪不剪?”
理发师站得远远的,让她们去别家看看,她妈妈就按着她的脖子,像抓犯人一样把她带走了。
再比如,有人都30岁了,还要忍受npd母亲的控制欲:
跟朋友在停车场打电话,就是为了不让她妈妈在家偷听,结果她妈妈不断地打给她。
都发了短信说自己在停车场了,结果她妈妈还特意下来看她是否撒谎。
打发回去后,又疯狂地打电话、发信息,还要叫物业去叫她。
评论区里,很多人都晒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,父母可怕的掌控欲让他们痛苦不已:
有人每次和朋友出去,她妈妈都要凭空给她幻想出一个对象。
只要她出门,她妈妈就觉得她是在和男的睡觉,她只好发视频给她妈妈自证。
有人和朋友去KTV唱歌,爸爸就要不停地打视频电话过来,说她“去这种地方离作陪女不远了。”
03
在这类父母的观念里,如果孩子没有顺从自己的要求、满足自己的期待,便会使自己的“全能自恋”受挫。
于是,就一定要逼着孩子服从自己的掌控,很多东亚家庭中就形成了一种“听话哲学”:
“我是你的父母,你必须听我的,不然就会受惩罚。”
为了维持这种居高临下的权力感,他们往往会忽略孩子的主观意愿、或者用各种方式惩罚不听话的孩子。
在心理学上,有个“工具化孩子”的概念,指的是:
养育者无法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个体,而是将孩子看作是自己情感或生活的延伸。
从而导致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或牺牲自我,去成为养育者期待的样子。
久而久之,孩子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需求,扼杀自己的情感,只为了配合父母、取悦父母。
但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、父母的附庸,而是有别于父母的独立个体,有自己的身体、思想、尊严与情感啊。
当孩子的自主权被剥夺,内心积攒的不满和压抑,往往会在未来以各种形式爆发出来。
艾尔菲·科恩说得好:“那些最想控制孩子的家长,最终会发现其对孩子的控制力最弱。”
父母过于强的控制欲,不但可能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,还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。
04
那么,如果你已经成年,但你的父母仍对你有着过度的掌控欲,应该怎么做呢?
美国心理学家琳赛·吉布森,在《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》一书中,列出了一份“情绪不成熟父母的成年子女权利清单”。
椰子整理出5条分享给你,在面对此类父母时,你拥有:
①设置边界的权利。
我有权对你的伤害或剥削行为设置边界,有权中断任何让我感到压力或胁迫的互动;
②情绪自主与心灵自由的权利。
我有权拥有自己的感觉、想法、价值、理念和兴趣,而不被嘲笑、干涉;
③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。
我有权将时间、精力投入在我认为重要的事情上,即使你不赞同。
④清晰沟通的权利。
我有权要求被认真倾听,有权直言我的真实喜好,有权告诉你我很受伤。
⑤尊重和平等的权利。
我有权像任何独立成人那样被尊重以待,我有权拒绝有毒的羞辱。
要知道,反抗父母的控制欲并不是叛逆,而是对平等对话的呼唤。
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,应该像海因茨·科胡特所说:
“人和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:
我深深地理解你、接纳你,不给你设任何条件,也不会控制你。但是在你需要的时候,我都在。”
共勉。
作者:小椰子,个人成长领域作家,全网粉丝量破200万。关注我,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,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